文創產品是藝術衍生品的一種,它是利用原生藝術品的符號意義、美學特征、人文精神、文化元素,對于原生藝術品的解讀和重構,通過設計者自己對于文化的理解,將原生藝術品的文化元素與產品本身的創意相結合,形成的一種新型文化創意產品。在國內旅游業已經成為拉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的背景下,在“精英旅游”已經變身為“大眾旅游”的潮流下,文創旅游產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。
旅游文創產品應該是旅游紀念品的升級換代,如果說旅游紀念品的功能重在“紀念”,那么,旅游文創產品的核心則是“文化”,因此,旅游文創產品代表著一個國家、一個地區、一個城市的旅游形象,它不僅能帶給游客無盡的美好回憶和紀念,而且能將當地的歷史與文化撒播到五湖四海的各個角落。
2015年,國務院辦公廳就曾出臺《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》,提出要“加強旅游紀念品在體現民俗、歷史、區位等文化內涵方面的創意設計,推動中國旅游商品品牌建設”,從政策高度重視旅游文創產業的發展。頂層設計的利好,加上各地出臺的各類激勵旅游文創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,也讓國內的旅游文創產業掀起過一陣陣波瀾,諸如浙江紹興蘭亭景區的“蘭亭的故事”、蘇州獅子林景區的“見山”“真趣”等經過“旅游+文創”跨界融合,一經推出后,一度成為游客“爭寵”的對象,而蘇州博物館的秘色瓷蓮花碗曲奇餅干、杜甫草堂博物館的Q版杜甫文具、北京故宮的朝珠耳機等,也在線上線下都受到了公眾的追捧。
然而,即便國內旅游文創產業雖不乏像前文陳述的諸多成功案例,但與旅游業發達國家相比,放在國際大背景下,我國整個旅游文創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,還有漫長的路要走;一些文創產品千篇一律的現象還在各地存在,創意性、適用性不足,缺乏地域文化特色。就像新聞中的廈門一樣,盡管旅游業獨樹一幟,但文創產業的銷售卻呈現“幾家歡喜幾家愁”的局面。這種狀況,無非緣于兩個方面,一方面是文創產品不接地氣,另一方面是特色和創意欠缺,而這其實是國內許多旅游文創產業所必須破解的難題。
旅游文創產業對人才要求較高,從業人員需要對景區地域文化、旅游消費市場、創意呈現等都有較深的認知。文創產品的開發必須組織專業團隊,提煉本地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元素,挖掘其歷史、科學、文化、藝術價值,講出其背后的故事,提高文創產品的信息含量和文化遺產的附加值,體現出一地一域旅游文創產品的差異性和獨創性。而這些,都需要各地有針對性地吸納文化創意人才,或借助社會力量進行挖掘,只有通過智力資源的涌入,才能攪動旅游文創產業的一池春水。
同時,旅游文創產品也屬于商品,要實現藝術性和實用性有機統一,必須符合現代不同人群的審美需求,并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。因此,開發旅游文創產品更需要考慮各階層的消費狀況,根據市場的需要搭建多元的消費平臺,以滿足消費者線上線下的購買愿望,并力爭讓文創產品成為一個“日用品”,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中。
?。ā端拇ㄈ請蟆罚?/p>